就理论极限而言,行业普遍认为TOPCon电池理论极限效率为28.7%,HJT最高效率为27.5%。
而正面无金属栅线遮挡、外形美观的IBC,则有望成为户用市场的宠儿。不过,光伏行业的重资产属性,意味着一体化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财务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隆基绿能在业绩交流会上曾经表示,TOPCon距离转换效率极限仅有1%的距离,只是过渡性技术。可以想见,当产业链上游环节进入产能过剩阶段时,拥有品牌与渠道加持的组件巨头的议价能力将愈发凸显,这也是2018-2020年间,硅料价格暴跌的原因之一。CPIA数据显示,2021年组件CR5市占率已由2019年的43%提升至63%。不仅欧洲,我国2022年上半年的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占比也达到了创纪录的64%。此外,对于以降本增效为核心发展逻辑的光伏行业而言,一体化战略的确能够带来成本优势,并降低产业链周期性特征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出现。随着欧盟能源系统数字化计划的制定,未来几年欧洲户用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介绍,西宁阿特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日前申报原产于德国的一批太阳能级多晶硅在西宁海关所属西海海关完成通关手续,这也是青海首批进口德国太阳能级多晶硅顺利通关
从上述数据看,前三季利润榜前十的企业上榜门槛已超过30亿元。隆基绿能前三季利润达到了109.76亿元,增幅45.26%,列第四位。3 整体格局强者恒强加速综合看,前三季度光伏企业不管是营收前十强还是利润前十强,均有多家企业翻倍增长,光伏市场格局强者恒强的整体格局有加速的迹象。这几家企业营收增幅均超过50%,增幅最低的隆基绿能也达到了54.85%。
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A股光伏板块79家公司平均实现逾110亿元营收,同比增长约58%;平均实现逾1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约92%。但随着众多企业开始跨界光伏,为应对市场新变局,知名光伏龙头企业纷纷开启一体化,光伏市场渐趋激烈。
通威以217.3亿元的净利润居首,同比增长2.66倍,成为营收和利润双冠;大全能源赚了150.85亿元(增幅237.23%),列第二;特变电工以110.56亿元利润(增幅112.98%),列第三。硅料企业成为前三季度的大赢家,中间环节的硅片和组件营收也出现较高的增长,但毛利率相对降低。整体上看,今年前三季光伏产业市场快速增长,光伏大企业在营收和利润不乏翻倍增长的企业。营收榜前十中排名第六到第十位的企业,前三季营收均超过了250亿。
上市公司三季报近期披露完毕,作为今年最热门的风口之一,光伏产业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推动下,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但在辅材环节中,光伏玻璃、支架、银浆等领域公司整体表现欠佳。分别是TCL中环(498.45亿元)、晶澳科技(493.24亿元)、正泰电器(350.17亿元)、新特能源(259.31亿元)和爱旭股份(258.28亿元)。未来光伏市场二三线企业无疑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在龙头企业垂直一体化大趋势下,行业重新洗牌难以避免。
净利润在30-50亿元之间同样也有三家企业,分别是合盛硅业(45.54亿元)、晶澳科技(32.90亿元)、正泰电器(32.15亿元)。细分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看,以通威为代表的硅料企业不管是在营收还是在净利润上都成为前三季的大赢家。
从利润增幅看,利润十强企业中共有通威、大全能源、特变电工、新特能源、晶澳科技等多达五家企业利润增幅超过100%,说明光伏大企业利润在前三季出现爆发式增长。这意味着在今年前三季中,营收前十的光伏企业,入门门槛已经上升到250亿。
不过整体而言,组件厂商仍然维持了较高的利润增速。从光伏企业营收前十的企业均出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清晰的说明今年光伏产业发展势头很猛。光伏产业链利润向上游集中趋势明显,硅料板块在业内的整体利润占比超过四成。值得一提的是,在光伏配件环节,光伏逆变器板块相对亮眼,大部分公司业绩均实现上涨。辅材板块表现整体欠佳。利润榜前三强硅料企业增幅均翻倍,硅料当之无愧的成为前三季最引人瞩目的光伏产品。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光伏产业强者恒强,利润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营收超过500亿,但不足1000亿的企业光伏企业有四家。
在营收排名前十的光伏企业,通威股份成为首家在前三季度突破1000亿大关的企业,以1021亿元的营收高居排行榜首位,同比增幅高达118.60%。在这十家营收十强企业中,营收翻倍增长的企业就多达三家,分别是通威股份、晶科能源、爱旭股份。
分别是隆基绿能(870.35亿元)、特变电工(646.51亿元)、天合光能(581.98亿元)和晶科能源(527.72亿元)。即便营收前十强增幅最低的正泰电器,增幅也达到了21.73%。
2 利润前十强门槛超过30亿元另外,从前三季光伏企业利润排名前十的企业看,硅料企业成为大赢家。根据申万分类,电池组件行业公司均实现净利润的同比正增长,平均增幅甚至高达433%。净利润排名前十的光伏企业,排名前三的企业均是硅料企业,且这三家公司净利润破百亿元。光伏玻璃龙头福莱特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12.38%,光伏支架龙头中信博由盈转亏,光伏银浆龙头帝科股份净利润则降逾八成。
由于硅料价格持续走强,上游原料成本上升,引发硅片、组件等中下游企业毛利受冲击,这从此次利润榜前十排名就可以看出。另外,净利润超过50亿,不足100亿元的光伏企业分别有3家,分别是新特能源(96.5亿元)、三峡能源(61.7亿元)和TCL中环(50.01亿元)。
其中,业绩增速最快的三家企业是昱能科技、禾迈股份、德业股份,前三季度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高达337.50%、197.78%、131.45%。1 营收前十强门槛超过250亿元整体上看,今年前三季光伏企业营收和利润前十位的企业普遍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光伏龙头企业表现突出
2 利润前十强门槛超过30亿元另外,从前三季光伏企业利润排名前十的企业看,硅料企业成为大赢家。营收超过500亿,但不足1000亿的企业光伏企业有四家。
分别是隆基绿能(870.35亿元)、特变电工(646.51亿元)、天合光能(581.98亿元)和晶科能源(527.72亿元)。隆基绿能前三季利润达到了109.76亿元,增幅45.26%,列第四位。根据申万分类,电池组件行业公司均实现净利润的同比正增长,平均增幅甚至高达433%。净利润在30-50亿元之间同样也有三家企业,分别是合盛硅业(45.54亿元)、晶澳科技(32.90亿元)、正泰电器(32.1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伏配件环节,光伏逆变器板块相对亮眼,大部分公司业绩均实现上涨。3 整体格局强者恒强加速综合看,前三季度光伏企业不管是营收前十强还是利润前十强,均有多家企业翻倍增长,光伏市场格局强者恒强的整体格局有加速的迹象。
通威以217.3亿元的净利润居首,同比增长2.66倍,成为营收和利润双冠;大全能源赚了150.85亿元(增幅237.23%),列第二;特变电工以110.56亿元利润(增幅112.98%),列第三。这意味着在今年前三季中,营收前十的光伏企业,入门门槛已经上升到250亿。
营收榜前十中排名第六到第十位的企业,前三季营收均超过了250亿。分别是TCL中环(498.45亿元)、晶澳科技(493.24亿元)、正泰电器(350.17亿元)、新特能源(259.31亿元)和爱旭股份(258.28亿元)。